米蘭
米蘭遊記(下)

【愛在米蘭(下)|歷史與生活】從羅馬遺跡到星巴克工坊

聖羅倫佐圓柱下的午後

離開大教堂後,我們繞到不遠處的聖羅倫佐圓柱(Colonne di San Lorenzo)。十六根高大的羅馬石柱靜靜矗立在街道旁,與周圍的民宅、電車交錯成一幅古今同框的畫面。陽光斜斜灑落,石柱上斑駁的紋理清晰可見,彷彿仍在低語著千年前的故事。

聖羅倫佐圓柱
附近街景

我們隨意坐在石柱下的石階,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,感覺這裡比大教堂少了莊嚴,多了幾分親近。白天是散步的遊人與街頭的笑語,到了夜晚,則成了年輕人聚集的小廣場。歷史遺跡在這裡不是高高在上的標本,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像是一座城市的呼吸。

聖羅倫佐圓柱
聖羅倫佐圓柱
Frame Grabber 1.6.4

小故事|古羅馬的遺響

聖羅倫佐圓柱可追溯至西元二世紀,原屬於羅馬神殿或浴場的一部分,後來在中世紀被移至此處。它們歷經戰爭與改建卻依然挺立。今天,站在石柱之間,一側是兩千年前的遺跡,另一側則是電車與咖啡館的街景——這種古今交錯,正是米蘭最迷人的模樣。

Porta Ticinese:通往運河的城門

順著街道向南,來到莊重的Porta Ticinese 新門。四根科林斯石柱支撐起三角形山牆,簡潔而典雅。這裡曾是進入城區的要道,如今則成了進入運河區的象徵。

Porta Ticinese 新門

小故事|戰爭與和平的印記

這座城門建於1815年,由建築師 Luigi Cagnola 設計,以紀念拿破崙戰爭後的和平。原本這裡是米蘭城牆的一部分,見證了城市的防禦角色如何轉變為文化與休閒的入口。如今,從這裡走入 Navigli 運河,彷彿是從歷史踏進生活的門檻。

Navigli 運河:市集的鮮香

Navigli 運河
Navigli 運河

跨過城門,便是Navigli 運河。與威尼斯的浪漫不同,這裡是最真實的日常。水道兩岸彩色的房子錯落,石牆上映著粼粼波光。
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
恰逢假日,我們遇上一個農貿市集。攤位上擺滿了新鮮蔬果、仍保留花苞的櫛瓜、澄亮的橄欖油與色澤鮮豔的番茄。攤主與熟客閒聊收成,孩子們在攤車旁追逐,旅人則在樹蔭下歇息。這樣的氛圍,比任何名勝更貼近城市靈魂。
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
小故事|達文西的水閘
運河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二世紀,文藝復興時期,達文西為其設計水閘系統,讓船隻能順暢往返。正是這條運河,將白色大理石運至市中心,建造出今日的大教堂。雖然如今已無商船通航,但運河依舊以另一種姿態延續生命,成為市民與旅人最愛的散步地。
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市集風貌

San Babila 教堂:古老與繁華的交會


往回走,經過San Babila 教堂。紅磚砌成的外牆帶著古老的質樸感,在周邊繁華的購物大道襯托下更顯寧靜。

San Babila 教堂

小故事|市集的心臟
San Babila 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,周邊曾是米蘭最重要的市集與人群聚集地。鐘樓的鐘聲不僅召喚信徒,也為商人和居民的生活定下節奏。今天,它仍是交通與商業的核心,但保留著一份難得的古樸氛圍。

咖啡香中的宮殿

回到市中心,隨著人潮,我們走進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(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 Milan)。這棟莊嚴的古典建築原為米蘭郵政總局,建於二十世紀初,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華麗的星巴克之一。

建築外觀

內部挑高、金銅色調交錯,透明管線中咖啡豆奔流,像是一場咖啡的舞蹈。巨型烘焙機運轉的聲音與香氣,將整個空間變成工業與藝術交織的舞台。

烘豆機
造型特殊的戶外座椅

這裡的Princi 烘焙坊更是靈魂所在。出爐的佛卡夏、牛角可頌、披薩香氣瀰漫,和咖啡的焦糖氣息交融。坐在大理石吧檯邊,來一杯手沖咖啡配上一塊麵包,彷彿將米蘭的日常握在掌心。

店內烘焙坊
室內人聲鼎沸

 小故事|星巴克與米蘭

1983年,星巴克創辦人霍華德·舒茲初到米蘭,被義大利的濃縮咖啡文化啟發,才有了日後的星巴克。多年後,他選擇在米蘭開設臻選烘焙工坊,既是品牌的歸根,也是向這座城市的致敬。


在這座城市的回聲中

這樣慢步調的街廓散策,讓我們看見米蘭更貼近生活的面貌。從聖羅倫佐圓柱的古老,到城門的莊嚴;從運河的煙火氣息,到街角的紅磚教堂與行政建築;再到星巴克工坊裡的咖啡與麵包香。

米蘭的美,在於它能同時擁抱歷史與現代、莊嚴與日常。走在這座城市裡,你會發現最動人的時刻,往往不是在伸手可及的華麗,而是在不經意的轉角與呼吸之間。

延伸閱讀

愛在米蘭(上)|華麗與夢境】艾曼紐二世迴廊和米蘭大教堂

從水巷到鐵道|威尼斯前往米蘭的Frecciarossa體驗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